n

  思︿路︿客的小说网,无弹窗!

  誓师仪式举行之后,西征大军开始向新疆进军了。

  左宗棠的“督办陕甘新军务钦差大臣”行辕虽设在肃州,但西征大军各部,并非在肃州集结,而是集结于距新疆更近的安西,然hòu,分批出发。

  之所以要分批出发,最主要的原因,是沿途水草资源有限,无法同时为整支西征大军的人、马提供饮水和草料;另外,分批出发,后勤补给的压力也会减轻——这个道理和沿途水草资源有限是一样的。

  刘锦棠率老湘军在先,他们的任务,是接防尚掌握在朝廷手中的、靠近乌鲁木齐的几个战略要地,做好战前的各种准备。上述地方,从东往西,依次为古城、济木萨、阜康,其中,阜康最为接近乌鲁木齐。

  甘肃入疆,第一站是哈密,由哈密而北,第二站为巴里坤,由巴里坤而西,到达最终的目的地之一古城。

  老湘军抵达巴里坤后,分兵驻扎巴里坤以西的芨芨台、色毕口、大石头和三个泉等地,以确保巴里坤和古城之间的运道的畅通。

  随后,展东禄率轩军抵达哈密。他命令将储存在哈密的军粮“分起短运”,运抵巴里坤,再从巴里坤运到古城。同时,要求各部于一个月内全部到达指定位置,整装待命。

  如此从容不迫、有条不紊,一条自后方基地哈密至前出基地古城的完整的战线和运道,次第展开,绵密不绝。

  接着。展东禄从巴里坤抵达古城。分兵驻扎木垒河以东地区。在一切布置妥当之后。他即前往济木萨,与驻扎在那里的刘锦棠商讨进兵计划。

  西征大军的正、副总指挥很快达成共识:古牧地为乌鲁木齐北面屏障,欲取乌鲁木齐,必先取古牧地。

  刘锦棠说,叛匪又有一支三千人左右的援军,从喀什噶尔赶到了。乌鲁木齐原先的兵力,白彦虎的陕回,大约一千五、六百人左右;喀什噶尔兵。大约三千三、四百左右,加上这支新抵达的援军,通扯下来,陕回和喀什噶尔兵,一共大约八千人左右。

  除此之外,白彦虎还接收了一批妥得璘的旧部,数量大约也是八千人左右。

  这一万六千人左右的叛匪,大部分都部署在古牧地——对古牧地的重要性,敌我双方的认识,是一致的。

  展东禄对刘锦棠的情报工作表示赞赏。然hòu就问他最关心的问题:情报显示,乌鲁木齐的叛匪。已经拥有了相当数量的洋枪,也“趁”了几门洋炮,依毅斋你的看法,这些bīngqì,在叛匪的手里,到底能发挥出多大的威力?会对我军造成多大的威胁?

  刘锦棠说:“我军已同叛匪小有接触,以标下之见,叛匪的洋枪,不足为虑!不过,叛匪的大炮,我军抵达之后,尚未见其发射,不晓得底细如何。再说,炮击一道,标下不甚在行,还是要请军门亲眼一睹,方知端详。”

  会议之后,刘锦棠陪同展东禄,疾驰数百里,抵达距乌鲁木齐最近的阜康,然hòu轻骑进抵古牧地,侦查敌情。

  这个侦查,是“火力侦查”,即主dòng向古牧地的叛匪射击,引诱叛匪开枪还击。

  古牧地那边,枪声响起,不过一盏茶的功夫,展东禄就得出结论:刘锦棠说的不错,“叛匪的洋枪,不足为虑!”

  首先,叛匪的洋枪,都是前膛枪。

  不过,这不是最关jiàn的,前膛枪的威力,自然不如后膛枪,但用好了,一样能给官军造成很大的麻烦。

  在美国的时候,查塔努加战役中,北军进攻传教士高地主岭,最后一道防线前,装备斯潘塞连珠枪的轩军,就被南军的前膛枪,一次又一次打了下来,死伤惨重。最后,若不是南军士兵不慎引爆了自己的炮弹,引发大规模的殉爆,鹿死谁手,尚未可知。

  那一次,南军的指挥官没有机械地把兵力硬塞进一条线内,而是排成前后三列,第一列的士兵只负责射击,后面两列士兵只负责装弹。第一个士兵射击完毕,第二个士兵马上把已经装填好弹药的另一支步枪递上,而第三个士兵将已经上弹的第三支步枪交给第二个士兵,自己赶快装填第一支打空了的步枪。

  如此反复循环,第一个士兵战死,第二个士兵便立即顶上,第三个士兵进入第二列,第三列的空缺由新的士兵补上。

  这样一来,南军的射速大大提高,火力密度,较后膛枪已不遑多让,而且从始至终,防线不出现明显的缺口。

  除此之外,南军士兵射击准què,战斗意志坚定,前边的同袍战死,后面的立即补上,毫不动摇。

  眼前的叛匪呢?

  第一,几乎谈不上什么准头。

  第二,也是更关jiàn的,前膛枪因为射速慢,必须由长官统一指挥,同时向一个方向发射,这样,才能够获得足够的火力密度,即使单个的士兵,射击技术有限,没什么准头,也能够取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