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狐难脱于重环,狡兔莫遗于三窟。

  就在地斤泽草原上诸军进行讲武、田猎的时候,云州之战,也进行到了关键时刻。

  河东六万多大军,围城猛攻,日夜不辍。

  大同军一万五千余人,坚守城池,如狂风暴雨中的雏菊一般,随时可能七零八落。

  同州朝邑县以东的大荔国故王城,大群民夫正在清理地面,准备修建军营。

  义从军主力已经进入同州地界。

  他们一路穿州过县。每至一地,都能引起大群百姓的围观。

  关中的民风、气候,与关北迥然不同。

  横山都的军士来过好几次了,没什么稀奇的,但青唐都的军士就来过一次,行军途中,总是不自觉用眼角余光观察附近风光,满足自己的好奇心。

  这天傍晚,大军在朝邑县宿营。游骑急急忙忙冲了进来,报告:渭北节度使任遇吉要亲来劳军。

  军官们顿时忙活了起来。军使没藏结明传令各营,要“军容整肃”。

  底下人怎么理解这个军容整肃呢?

  当天晚上,城内的老百姓遭大殃了,家家户户帮着洗军服,有破损的也要缝补。

  至于军士们,则换上了随身携带的另一套驼毛军服穿上。

  也有没带第二套军服的,有人尝试着将衣服反穿,有人打算穿湿衣服,反正这会是夏天,一晚上也干得差不多了。

  毬场内炊烟袅袅,士兵们往陶罐里扔肉脯和野菜,香气扑鼻。

  “卫将军高升了,新副使是何人?”等着用晚饭的时候,军士们开始闲聊。

  卫将军就是卫鼎利,平夏党项出身,之前在义从军担任副使。

  “听闻是来个汉人,以后咱们都的事都可以找他。”一名队正模样的小军官说道。

  “汉人管青唐都?”

  “之前不就是党项人在管么?”

  “他会吐蕃语么?”

  “你看看你的样子,不说话有人觉得你是吐蕃人吗?”

  “我官话说不好。”

  军士们七嘴八舌地聊着,气氛热烈。

  对汉人来当他们上司,肯定有人不满,但绝对不是他们这些大头兵和底层军官。

  再者,听横山都的人讲,这几年大帅一直在整顿义从军,因为这支军队的“出身有问题”,不是嫡系,也不知道真假。

  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。

  横山都不少立过战功的将士都调到其他部伍了,然后又从铁林军内调了一些老兵过来填补缺口。

  简而言之,横山都已不全是横山党项山民了。

  “白将军来了。”有人喊了一声,很快所有人坐直,不再窃窃私语。

  升任都虞候的白珪在亲兵的簇拥下,巡视了一圈军营。

  说是军营,其实就是个毬场,而且还容纳不下所有人。不少军士就住在城外,能在毬场上躺着的都是运道不错的了。

  随手让人纠正了几个小问题后,白珪最后吩咐了一句:“明日任帅和高副使一同前来,全军至城外列阵,军威须得雄壮,尔等谨记。”

  众人自然连声应是。

  第二日一大早,义从军八千人开到城外列阵,左厢横山都、右厢青唐都,皆盔甲明亮,刀枪齐备,士气高昂。

  新任渭北节度使任遇吉代表同州幕府,给义从军送来了酒三百坛、牛羊两千只。

  陪他一起来的还有位老将,即新上任的义从军副使高仁厚。

  “末将参见军使。”虽然是当过节度使的人,但高仁厚心态摆得很正,直接向没藏结明行礼。

  “高副使。”没藏结明回了一礼。

  “大帅遣我带来了军令。”高仁厚脸色一正,将牒文交到没藏结明手上。

  任遇吉在一旁饶有兴致地审视着两人,老职业病了。

  没藏结明仔细检查了密封情况,确认无误之后,方才拆开阅览。

  良久之后,他的神色又是兴奋又是担忧。

  见两人都看着他,便道:“大帅令我部整备器械、粮草,做好移屯华州的准备。”

  高仁厚有些愕然,任遇吉则一点意外的表情都没有。

  早晚有这么一天的,或早或晚罢了。

  他已经可以确定,大帅在思虑良久之后,终于下定了决心,放弃入蜀,向中原用兵。

  这个决心可不好下啊!

  攻拔蜀地,可得大量人口、财货。成强秦之势是不可能的,因为秦国可以轻松利用蜀地的粮食,但自地震令汉水改道之后,无论是西魏还是北周,都无法利用蜀地的粮食了,钱帛的运输成本也剧增,价值大打折扣。

  但不管怎么说,蜀地富庶,攻之仍然是有利可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