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调教大宋》 第835章 终于想起我们了(1/3)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

  今天是“灵海听涛”小兄弟的生日,群里的小伙伴祝他生日快乐。

  苍山没什么好送你的,明天给你加一更。

  过生日,大家一起嗨嘛!

  ......

  ————

  唐奕看着营中的整整五万战兵,那股嘚瑟劲儿又有点压不住了。

  没错,整整五万!

  短短一年的时间,涯州的兵力从最开始的两万老弱残兵,已经发展到了“五万”这个数字。

  不!

  加上曾公亮刚刚送来的五千水军,已经是五万五千了。

  这其中,只有一万是石家兄弟带过来的禁军,另一万是雷州水军旧部。

  其余的三万多,都是这一年之间,炎达老哥出面,帮着唐奕拉拢海南各地黎峒部落收拢来的。

  现在的涯州可不是唐奕刚来时,只有炎达部落八千多族民的时候了。如今新城里,聚集了十几万的黎峒百姓。

  这其中,老子和妇女大都投身到新城的建设之中,男人则是小部分留在族中,大部分都到军营里来当兵。

  这些与自然抗争惯了的黎族汉子,面对军事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习惯,反而比汉人更满足于军中生活。

  因为唐奕给的军饷够高,一户之中只要有一个当兵的,就足以养活一家老小。加上少数民族淳朴务实的特性,让他们在军营里比汉族兵更听话,更能苦练。

  这三万多的黎兵还不到一年的工夫,就已经初具规模。可以说,拉出去也不会丢人了。

  “怎么样?”唐奕得意地对着杨文广淡笑。“没让伯父失望吧?”

  “这......”杨文广哪里是不失望,简直就是惊喜。

  “这怎么一个个都是大花脸呢?”

  “殿帅有所不知。”却是曹佾接过了话头儿。“黎峒族民有涅面的习俗。”

  “他们把野兽神灵、先祖英雄刺在脸上,既有在丛林之中隐藏自身的作用,又代表着对神灵祖先的尊重。”

  “而且,越是族中骁勇善战之士,脸上的刺青就越多。”

  “刺青对于黎人来说,就是无尚的荣耀。”

  “原来如此。”杨文广若有所悟。“也就是说,这里都是黎人?”

  “汉人很少。”曹佾如实答道。“除了石家兄弟带来那一万人,剩下的基本都是黎人。”

  “曾公亮不是还送来一万水军吗?”

  曹佾苦笑,“雷州水军大多也是由当地招募而来,所以还是以黎、壮居多。”

  杨文广听罢,略有失望。

  就算兵源再好,也都是些蕃兵,没有汉兵用起来踏实啊!

  唐奕似是看穿了杨文广的心思,“伯父一定要记住!”

  “呃,记住什么?”

  唐奕面色极为严肃地继续道:“在涯州,没有汉人、黎人之分。”

  “只有一个称谓——宋人!”

  这是唐奕在涯州立足的根本,甚至说是唐奕整个大目标的基本盘,绝对不容许有任何的怀疑。

  ......

  很早以前,唐奕和范仲淹就聊过这个问题。

  当年的侬智高叛乱,其根本是什么?

  根本就是:大宋不承认侬峒是大宋子民。

  若是没有这股子排他性作祟,当年广南的悲剧就不会发生。

  而唐奕要实现他那个远大的目标,将来是汉人治下的蕃民,还是朝廷治下的宋民......这其中的差别非常之大!

  ......

  见杨文广被自己说的有些尴尬,唐奕心中略有愧疚。

  “伯父初到涯州,尚有不明,日后自会懂得奕之苦心。”

  本来挺高兴的事儿,这么一闹倒有些兴致缺缺。

  草草拱手话别,让杨文广自己留在军营与曹觉等人交割,自己则是与曹国舅、老贾,准备回去了。

  走到营门,正看见军营边儿上的农田里耕种繁忙,倒是让唐奕想起一个事儿来。

  一回身,叫过秀才。

  “你去把松侬父子给我叫过来。”

  秀才一脸狐疑,心说,叫这二人做什么?

  不过,唐奕发话了,秀才也没多问,反回队中,不一会儿带着两个涅面的黎人过来。

  唐奕见了二人,笑呵呵的问好:“松侬族老,在这里可还习惯?”

  松侬拧着眉头,没的回唐奕的话,却是看向儿子松吉。

  待松吉呜哩哇啦说了一通黎话,松侬这才眉头舒展,连连给唐奕鞠躬还礼。

  “我爹说,多谢殿下关心!这里吃的好,睡的好,一切都好。”

  唐奕笑着回道:“好就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