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说那会是了不得的事情呢?

  打个比方,朝廷往州府的公榜檄文,以往都需要有人唱榜。√√百姓之中识字的人太少了,就算你贴出去,绝大多数百姓也不知道上面写的是增税,还是减税,是缉盗,还是施恩......

  无形之中,既增加了官府的工作量,又因为传播上的局限,影响了实施的效果。

  要是标注了拼音呢?那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得懂。

  “还可以用在蒙学书籍之上。”

  几位大儒已经开始考虑拼音的应用了。

  “若是在、、、之上用拼音标注,那蒙童只要会此拼音,即使没有先生授业,也可自学识字,简直方便至极!”

  “嘿嘿。”听师父这么一说,唐奕忍不住乐了。

  随手拿起桌上的课本,“我已经用上了。”

  “用上了?”

  杜衍接过翻开,现第一课就是拼音,随便往后一翻,果然!

  无论是题目,还是正文,都已用拼音标注。可以说,只要学会了第一课拼音注音法,后面的课文不需要教,蒙童自己就可以在家阅读。

  “不错,不错!”杜衍连说两个“不错”,就把课本交给其他人,让他们也看看。

  范仲淹也知刚刚错怪了唐奕,正要说几句赞扬之辞,不想,尹洙拿着唐奕那本突然惊声道:

  “这第一篇作文是你所写?”

  “是....”

  好吧,抄着抄着,唐奕脸皮也就厚了。

  尹洙没说话,又往后仔细翻看,待大概看完,才把课本递给范仲淹。

  “拼音注音法加之此文,大郎可为蒙学之宗师矣!”

  众人不禁疑惑,什么作文得尹师鲁如此之高的评价,可与拼音注音法同日而语?于是都凑到范仲淹身边一同观瞧。

  范仲淹翻开的那一页赫然写着:

  。

  ......

  “三、百、千”是中国传统三大启蒙教材。

  ,因其象征着中华姓氏的传承和对文字的认知,而被流传;

  ,因其不重复的千余汉字,也是蒙学识字所用。

  ,则是用极其精简、浅显的文字,记录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天文地理、人伦义理、忠孝节义等等。

  而其核心思想又包括了“仁、义、诚、敬、孝“,背诵的同时,既了解常识,学习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,又懂得了的做人做事道理。

  可以说,是古代启蒙教育最重要、最全面的教材,地位尤在、之上。

  唐奕为了民学,都把拼音搬出来了,又怎么可能放过这篇蒙学巨作呢?

  只不过,唐奕也不是完全照抄,其中关于历史典故的段落,他只节选到宋之前的句子,像什么

  “炎宋兴,受周禅。十八传,南北混。”

  “辽与金,皆称帝。元灭金,绝宋世。”

  这种要掉脑袋的句子,是肯定不能要的....

  .......

  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习相远....”

  “.....”

  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学,不知义....”

  “.....”

  “曰士农,曰工商。此四民,国之良....”

  “.....”

  “高祖兴,汉业建。至孝平,王莽篡....”

  范仲淹念念有声,一气读完,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!

  三字一句,四句一段!

  全文不过千余字,却是包罗万象,无所不涉,简直是绝妙!

  不但有生活中的名物常识,数字、三才、三光、三纲、四时、四方、五行、五常、六谷、六畜、七情、八音、九族、十义,方方面面,一应俱全,又罗列出四书、六经、三易、四诗、三传、五子,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先秦诸子的著作。

  而史典方面,从三皇治世讲到五代乱国,历朝的经典人物典故也一一收录。

  可以说,一个蒙童如果能把此文学通,就基本完成了对天地万物的认知。

  尹洙说得一点没错,凭着拼音注音法,还有这篇,唐奕便可为蒙学宗师矣!

  老头儿想到这儿....

  一背手,

  转身就走....

  唐奕看着老师急行而去的背影,心说,你就不夸我两句?再说,你走就走,把课本还我啊!

  他倒不是心痛一本课本,而是那上面有为给孩子们上课做的批注。

  唐奕当然不知道,他那本第二天就摆上了赵祯的案头。

  ......

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