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廷对于**的治理,是通过驻藏大臣完成的。【】驻藏大臣拥有**一切重要事务的最后决定权,但并不直接管理藏政,说到底,朝廷对**的治理,是一种间接的治理。

  这是一种低水平的治理,**出现了什么问题、矛盾,必须累计到将近爆发的时候,甚至到爆发之后,才能被发现,并着手解决。就算问题最终得到解决,损失也已经造成,事倍功半,代价过重。

  还有,如果**内部出现了对朝廷的离心力,也不能及时发现,未雨绸缪,预为之备。

  改革**官制,关卓凡定下两个原则:一,改间接治理为间接治理、直接治理并举;二,削弱黄教寺院集团在政府中的影响力。

  先说第一个。

  仿朝廷的六部,改革噶夏政府。四噶伦增加到六噶伦,犹如六部堂官,两正四副,其中,一正二副为藏人,正噶伦为僧噶伦,副噶伦为俗噶伦;另一正二副,则或汉或满,由朝廷委派。这个情形,被称为“半朝半藏”,亦仿佛六部堂官的满、汉各半。

  朝廷一伸手,就拿走了噶夏政府一半的行政权,藏人“自治”的权力,自然是被大幅度削减了。不过,僧噶伦名正言顺变成正噶伦,又似乎巩固了寺院集团的势力,一班藏人上层,面对新官制,面面相觑,五味具陈。

  新噶夏政府,名义上,一如其旧,位居摄政之下;副噶伦亦位居正噶伦之下。可是,即便黄口小儿,也晓得,摄政如何支使得动“朝噶伦”正职的“藏噶伦”又如何支使得动副职的“朝噶伦”副职的“朝噶伦”,只有正职的“朝噶伦”才支使得动,而正职的“朝噶伦”,自然是越过摄政,直接对驻藏大臣负责的。

  则新官制之下。摄政的权力,也被间接地削弱了。

  噶厦下面,有两个最重要的机构,一个叫“译仓”。相当于秘书处,主事者为两名四品僧官;一个叫“孜康”,相当于审计处,主事者为三名四品俗官。同时,这两个机构也兼组织处的功能。“译仓”管理僧官,“孜康”管理俗官。

  新官制中,“译仓”和“孜康”的主事官员,统统增加到四名,各为“二朝二藏”。这样一来,噶厦政府三项最重要的办事权文秘机要、财政赋税、人事管理,每一项,朝廷都拿走了一半。

  至于“黄教寺院集团在政府中的影响力”这个问题嘛

  嗯,这样吧,咱们以后就不召开什么“噶伦扩大会议”了。名不正言不顺的,对与会的“三大寺”不够尊重嘛

  嗯,为隆重其事,咱们成立一个“大参事会议”,请帮办大臣和摄政做“名誉主任委员”,请一僧一朝的两位正噶伦做“主任委员”,请四位副噶伦和“三大寺”的“堪布”做“副主任委员”。

  看,“三大寺”的“堪布”,同噶厦政府的噶伦,名正言顺地平起平坐。这,才是尊重各位活佛的道理嘛

  你问“委员”都是些什么人哦,这个“大参事会议”的“委员”,包括前藏其余所有黄教寺庙的“堪布”。也包括重要的官员、头人,等等等等,总之“各界贤达”。

  你想一想,“大参事会议”召开,前藏朝野要人全部与会,帮办大臣和摄政。既为“名誉主任委员”,自然也要莅会的,也会带来驻藏大臣和喇嘛的训谕。这个“大参事会议”,群贤毕集,济济一堂,何等气魄,何等热闹委员们畅所欲言,共商藏是,有所得的,便可上书,“大参事会议”的“译仓”整理之后,即上呈驻藏大臣和喇嘛审阅,说的有理的,自然就会发下来,噶厦自然照章执行。

  呃,请问,这个“大参事会议”,多久召开一次啊

  这个嘛,开得太频繁,就显不出“隆重其事”来了,再者说了,前藏地方这么大,拉萨之外的堪布、官员、头人,来会议一次也不容易,这样吧,一年一次如何

  啊

  还是太频繁了那就两年一次吧

  呃

  千万只草泥马在心头奔腾而过

  改了政府,改了寺庙参政议政的形式,还有一样要紧物事,也是要改的藏军。

  国初的时候,**并没有正式的军队,平时就是耕作、放牧的普通百姓,既不进行军事训练,更没有固定的编制,遇有战事,当政者按各部落大小,征调“差兵”,并由服役者自备马匹、粮草、武器。

  这样的军队,能有什么战斗力敌人稍稍强悍一些,便一触即溃。所以,**碰到蒙古,一点法子也没有,先后受制于和硕特、准噶尔,全然动弹不得。同廓尔喀见仗,也是一败涂地。

  有鉴于此,平定廓尔喀之乱后,高宗命**组建了一只三千人的正规部队,额设“代本”六员,四品官,每人辖五百人,一切军需物资皆由噶夏政府发给。

  这支所谓的“正规部队”,战斗力也十分可疑,平日纪律松懈,训练水平低下,基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