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来说还是略有分工的,北面是以夏侯惇为核心,南面是以曹仁为重点,中路自然是曹操自己,分头并进。

  出发之前,按照老曹同学的计划,当然最好是能步调一致,相互配合,相互协同,共同夺取关中河东之地,多路合围一口吃下关中这块大肥肉。

  可以说,曹操多线进军,确实是一个可以发挥其人多势众的好战略,好计划,可是计划永远都赶不上变化,攻坚攻不下来,奇袭奇不起来,就连曹操原本预料之中的河东关中士族箪壶都没有见到……

  潼关无疑是一块巨硬的骨头,即便是没有火药,在历史上老曹同学都打不下来,更不用说加持了各种远程武器的加强版潼关了。

  曹操自身的实力,也并不如他吹嘘的那么强大。

  山东人多,但并不是都属于曹操的。

  山东钱也多,但是同样也不是曹操的。

  曹操在中路腾挪,夏侯惇也同样试图在太原郡腾挪,让自己有一个更大的空间。

  不过和曹操的目的不同,夏侯惇此时也已经不太在乎自己是否能继续占据立足太原了,而是尽可能的想要牵扯斐潜的兵力,更重要的是他如果再不做什么动作,那么太原郡内这些人,夏侯惇就可能要压制不住了。

  就像是斐蓁无法将目光直接投送到到潼关两侧,大河两岸一样,身处于战场之中的人,永远只能看见自己眼前的这一小片区域,其他的信息,则是需要情报。

  没有情报,就是睁眼瞎。

  斐潜在平阳,他会有更多的情报来源,但是在太原各地乡县之中,能有和斐潜一样的信息来源么?所以夏侯惇就打这么一个信息差,他做出了向平阳准备进军的架势,但是实际上调转头准备清理他屁股后面的这些乱哄哄的羌胡。

  这些三五成群,专门收割他落单兵卒的羌胡,就像是一群苍蝇,不一定能够一下子杀死夏侯惇,但是能把夏侯惇恶心得够呛……

  在游牧民族还没有完全进入铁器化的年代里面,大汉的步卒即便是面对骑兵,也是有一战之力的,虽然会战得比较辛苦。

  夏侯惇意识到,不管是这些散乱的羌胡怎么乱跑乱窜,终究是需要一个中转站,亦或是叫做补给点的,所以他利用一次诱饵行动,找到了当下的这个藏在沟壑褶皱之中的山村。

  二箍村。

  两条山道,一条在土塬上,一条在沟壑底部,就像是木桶上的两道箍。

  这是临近于太原晋阳的一个小山村。

  因为位置相对来说比较隐蔽,就成为了这些侵扰夏侯惇的羌胡的聚集点。

  在这里有不少的胡骑,抢到了曹军的物资之后,就会回到这里休整。

  因为村子是在沟壑的半坡之中的,所以如果从远处看去,根本看不到村寨窑洞,就像是人马忽然消失了一样,

  在山西太原一带,有不少这样的窑洞村寨,甚至还有人将四合院都搬到了地下的。这一带的降水稀少,根本就不知道潮湿二字有几划,窑洞又是冬暖夏凉,所以出现这种比较奇特的建筑也算是因地制宜罢,却给曹军的斥候造成了不小的麻烦。

  曹军斥候大多数都是山东之人,思维习惯在地面上找东西,结果就这么一个村子,几乎就是在晋阳的眼皮子低下,就愣是看不见,直至因为马蹄和马屎的痕迹多了,才最终被曹军斥候所发现。

  羌胡的这种行为,简直就像是蹲在夏侯惇的脑袋上拉屎……

  夏侯惇当然不能忍,立刻就带了兵卒,半夜偷偷出发,摸到了二箍村这里,堵住了路口,然后向村子里面发动了攻击。

  夏侯惇要以这些该死的羌胡人头,来震慑晋阳周边泛动起来的人心……

  计划当然不错,可执行的时候,又出现了问题。

  二箍村比夏侯惇想象的要难打。

  因为这里的村寨是窑洞,不是草木搭建起来的瓦房。

  在山东那些大多数的村落里面,很多房屋都是土木结构的,土墙,砖瓦,就已经算是非常好了,还有很多就是简单的木板,草棚,而这些木板草棚又是易燃物,因此在进攻那些山东村寨的时候,曹军便是会先放一把火,后面的事情自然就简单了……

  可问题是,现在二箍村子里面的『房屋』,是窑洞。

  这火,放倒是也可以放,问题是烧得不大,效果很差。

  烟熏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,只不过窑洞又不是全数相通的,在这一头烧了,烟熏不过去,总不能让曹军兵卒在土层里面开个洞吧?

  还有一个很麻烦的,就是窑洞土层都很厚的,根本不像是山东那边的土坯墙。人多了甚至可以将土坯墙体直接推倒,但是在这里,曹军兵卒根本拿这些窑洞的墙体毫无办法。

  于是只能一点点的啃过去……

  这效率和伤亡率,当然就是相当可以了。

  如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