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 你借钱给普通人,实在讨不回来还能上门去要,官府借的钱还能去讨要吗?

  一年百分之三的利息看起来诱人,但是自己的本金看起来不是更诱人?

  而且最关键的是公债需要五年后才赎回。

  五年已经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了,如今南北争霸之中,谁知道五年后是什么光景?

  若是以南统北,那公债自然可以兑换赎回。

  若是以北统南呢?那公债就成了一堆废纸,甚至买公债的人还要被清算。

  所以这一次铁路公债的事情,普通市民和小商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认购热情,毕竟东南官府的信誉放在这里,而且一年百分之三的利息,对于并没有投资渠道的普通人来说,也是一笔不错的收益了。

  但是对于那些大商人来说,一年百分之三的收益并不诱人,还要承担五年的时间风险,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。

  可怜的庞新跃,才在户部过上了喝茶的日子,就被上司一脚踢到了上海,专门负责成立这个什么铁路公债交易中心。

  庞新跃看着自己手下这么几个临时抽调的吏员,也是欲哭无泪,这铁路公债交易中心到底要怎么建啊?

  实在没办法了,只能硬着头皮上了,庞新跃一边按照金融司对保险业的监管规程,搞出了一套交易中心的规程。

  紧接着又开始跑马圈地,准备在黄浦江边上建造一座混凝土玻璃建筑,来作为债券交易中心的办公场所。

  之所以要用混凝土玻璃来建造,并不是庞新跃故意追求潮流。

  其实玻璃和混凝土的建筑物住起来并不是舒适。

  因为保温和散热的问题,经常会出现冬冷夏热的情况。

  所以苏泽这么抠门的性格,也只把水晶宫作为春季制宪会议的场地,秋天办一办博览会,如果夏天在水晶宫里开会,估计所有人都能热死。

  庞新跃尝试使用新建筑,还是因为他这个部门的预算实在是太少了!

  使用玻璃的天花板,可以增加采光,有效的减少照明的消耗。

  而且这种房屋建造起来速度快,需要的工人也不多,庞新跃只是需要一个看起来宽敞明亮的交易场所。

  这并不是水晶宫那样精巧的建筑物,而只是四面和屋顶都换成了玻璃的露天市集。

  庞新跃这边忙的脚不沾地,松江府。

  松江徐家的大部分土地已经转让出去了。

  因为当年申时行在松江府推行累进土地税率,凡是占据过多土地的大户,需要缴纳更高税率档次的土地税。

  徐家二公子徐琨当机立断,除了已经改造成工坊和用作仓储码头的土地保留在手上,其他田地都转让了出去。

  徐二公子其实早就看不上种田那点收益了,而随着生意做大了,徐琨也开始变得成熟。

  “徐家半华亭”的说法,是架在在徐家头顶上的一把利刃。

  徐琨他爹可是前明的首辅,徐家在东南官府中不仅仅没有任何靠山,当年徐琨还是想过抢占苏泽创办的上海码头的。

  抛售土地,也可以看做是徐琨响应东南官府号召,想要低调发财。

  可事与愿违,“徐家半华亭”的说法,如今却依然在民间流传着。

  只不过是从徐家占据华亭县过半的土地,变成了徐家占有华亭县过半的财富。

  对于这点,徐琨也很崩溃啊。

  自从几年前那次扩大产能,被苏泽用新技术的水力骡机吊打了徐家之后,徐琨痛定思痛,每次市场上出现新技术,他总是第一次跟进。

  徐家的工坊不是技术最先进的,但是在大规模工坊中是技术更新迭代最快的。

  而蓬勃的棉布贸易,似乎根本看不到增长的极限!

  徐琨这样的棉布商人才知道,整个世界对于棉布的需求是多么旺盛,而棉布这样的产品又是多么赚钱!

  且不说还保持增长的东南市场,北方的明廷、朝鲜、倭国、南洋这些市场的增长速度都非常惊人。

  如今福州和广州还涌入了大量的西洋商人,他们哄抢丝绸一样哄抢印染华丽的高端东南棉布。

  市场就是一个无底洞,无论徐家生产出多少棉布,总能够被市场一口吞下。

  徐琨拿着报纸走到家里的后宅,这里是徐家的禁区,普通仆役都是禁止入内的。

  老管家打开门,徐琨拿着最新的报纸走进去,直奔着正厢房而去。

  “爹!”

  住在后宅的就是“徐家老祖”,在嘉靖西狩途中失踪的明廷前首辅徐阶。

  这位曾经的徐阁老,此时和一名普通老人一样,穿着简单的棉布长衫,躺在一张摇椅上闭目养神。

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