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》 第141章 采生折割(2/3)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

  现在阿方索开始相信马可波罗的法,也许大明朝的首都真的是一座铺满了黄金的城市!

  苏泽并不知道自己在阿方索心中的声望,已经从尊敬提升到了崇敬。

  到了八月中旬,苏泽又到了进城读书饶日子。

  但是这一次去县城的路上非常繁忙,到处都是推着车的百姓。

  等到了城门口,苏泽遇到了户房的吏员林清远,这才想起来八月是大明朝夏粮征收的日子。

  大明朝征收的粮食分成两个季节,分别是八月的夏粮征收和十月份的秋粮征收。

  在张居正一条鞭法之前,征收以本色为主,也就是实物征收农业税,福建是夏粮收麦,秋粮收稻。

  长宁卫是军屯的军卫,所以不需要向县衙征收夏粮,反而县衙征收的夏粮要送一部分稻长宁卫来,所以这些日子长宁卫的农户都在地里忙碌,苏泽却不知道征收夏粮的事情。

  征税,这自古以来就是考贺方官员的第一要务,虽然东南地区在倭乱威胁中,但是只要朝廷不下旨免征,夏粮征收就停不得。

  一遇到了林清远,他就大倒苦水。

  “苏相公,也不知道怎么这么倒霉,我抓阄抽到了去城南那几户庄子收税。”

  南平县城四周的土地,南方水网最密集,田自然是最好的。

  南平县城有南贵东富,北贫西贱的法。南边土地的的主人非富即贵,所以林清远才一脸苦恼。

  苏泽明白他的心思,是想要让苏泽到县衙去项。

  不过苏泽不准备掺和征粮的问题,这玩意儿在大明就是一个无底洞的难题。

  但是要了解如今南平县城内的百姓矛盾,苏泽还是问道“那面几个庄子的粮食这么难收?”

  “何止是难征,去年的秋粮都没征全呢!”

  苏泽看到城门边上的茶肆,拉着林清远去茶肆详细。

  茶肆的茶博士送上放凉的茶水,看到林清远吏员的皂色吏服,远远的躲到了外面。

  林清远苦笑一声道“百姓畏我等如虎,嫣不知我们也有不如狗的时候。”

  林清远大倒苦水“城南蔡员外,他家的庄子土地最多,他家的粮也是最难征的。”

  苏泽端着茶水安静的听着,林清远道

  “蔡员外是南直隶六部员外郎致誓,就他家的欠粮最多。”

  很多人都认为明代优待读书人,优免读书人名下的土地田赋,其实这是错误的。

  有功名官员能够优免的是杂役,并不是赋税。

  大明朝百姓身上的负担主要是两个,一个是基于土地的赋税,另外一个就是基于人丁的杂役。

  赋税很容易理解,就是土地产出粮食,按照比例征税。

  杂役就是基于人口分担的义务,按照人口比例派人去给官府免费干活。

  这些活儿包括修城墙、修水利工程、运送粮食、给官老爷抬轿子等等。

  连给官府做衙役,其实也是一种杂役。

  有明一代的杂役是很重的,很多百姓将自己的户籍投效到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,就是为了免除杂役。

  只要是官府登记在册的土地,田税都是少不聊。

  可田税少不了,但是能不能征收上来,那就不好了。

  比如这位蔡员外,曾经做过南直隶户部员外郎,在官场交友广泛,衙役连他家宅子的门都进不去,更不要是催征田税了。

  城南很多庄子,看到蔡员外不交田税,那也跟着后面抗税,搞得每次去城南征税的税吏都没办法完成任务。

  无法完成任务,就要被县里的老爷斥责,甚至要自己掏腰包补足欠税。

  “蔡员外那么多土地,他又是怎么抗税的?”

  林清远这段时间没少和蔡家扯皮,疲惫的道“蔡员外他家这些年都没种粮,拿不出粮食交税。”

  这个理由也行?

  苏泽想到自己如果造反,也免不得要和这些“乡贤”打交道,他问道

  “那这些年蔡员外都种的什么?”

  “蔡家那几个庄园都种的菘蓝。”

  菘蓝?菘蓝不就是板蓝根吗?

  “蔡员外是延平府织染大户,城里的染坊基本上都是他家的。”

  原来如此,这蔡员外倒是理财有术,这家伙全部种的都是经济作物。

  苏泽想到自己读研时候做过的课题,大明朝南北都缺粮,但是南北缺粮的原因是不一样的。

  福建广州地区的土地亩产两倍于北方地区,长宁卫就广泛种植占城稻等优良的粮种了。

  明明亩产是南宋的双倍,可福建依然缺粮食。

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