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明嫡长子》 第645章 君臣观礼(再来一更)(2/2)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
/p>

  “你们以为如何?”皇帝问身边人。

  王炳回禀说:“臣以为此人胆大包天,狂悖妄言。陛下治国并未重物质而轻礼教。岂不闻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?陛下让老百姓吃饱了饭,接下来才好谈礼节。”

  “关延卿你对此作何应答?”

  这个青年说道:“山东历经十年大治,更有红薯奇物,虽不敢说十成,但八九成的预备仓都装满了粮食,八九成的百姓也都不必有饥饿之苦。可山东作为孔庙之地,礼教并未大兴。”

  “陛下,此臣之过也。”刘健立马告罪。

  朱厚照则摆摆手,他不在意,“朕多年来一直强调务实,不过这几年来渐渐觉得有时也该务务虚,务实是低头干活,务需是抬头看路。今日诸位可畅所欲言。”

  他自己觉得关延卿的话有些道理。

  物质是重要,但在物质当头的年代里,人活着要有一种精神。否则吃饱了开心,开心到饿了就吃饱,那是猪的生活。

  而他那会儿有十二个词、二十四字的价值观,那么这会儿他作为皇帝应该引导大明的子民具有哪一种精神品质?

  精神。

  这两个字的力量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。

  它在那种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候,往往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。

  比如说,他是不是应该给予‘汉’这个民族更为具体的内涵,完整的构建民族的概念,主权国家和领土的概念。这些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。

  但在16世纪,几乎还是一片空白。

  这种精神上对同一概念的认同,在现实中可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,在可预见的未来,或许还可以避免汉人再一次丢失中原的悲剧。

  而关延卿一听皇帝并没有震怒,心中安稳了一些。

  其他人也是如此,他们基本都害怕正德皇帝,因为威名太盛,不过亲眼看到之后又觉得不愧有圣德贤君之名。

  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,真的指出皇帝施政可以改进的地方竟然还能活得好好的。

  这就是盛世给予皇帝的自信,因为我的功绩是实实在在的,你说两句就没啦?只有嘉靖皇帝,一辈子是既当婊子又立牌坊,所以叫海瑞一揭,直接抓狂了。

  于是这一天,济南城的巡抚衙门,几十位臣子在皇帝面前争辩的极为激烈。朱厚照虽然没有直接参与,但听得很仔细。

  而更多没能参加、只是听闻的乡贤文人,则将这场盛会冠之以‘君臣观礼’四字,并且迅速深入人心。

  其内涵就是文人们对于一种圣君的期盼,从秦始皇到现在都很少有这样的场景发生。

  也许到了几十年后,会有人留恋当初,追忆过往呢。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