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p>

  “好了,杨阁老的东西留下,你们先回去吧,后面的事,朕会交代锦衣卫。”

  杨一清和王鏊两人想了想全都点头,这样的话,又是一个善政。

  至于王鏊,头也低着。

  皇帝的语气立马就变了,“有确凿的证据吗?”

  至于说真假,朱厚照并不觉得刘健还有骗他的理由。

  “徭役如果有缺口的话,内阁回去以后和户部商量个办法,拨一笔银子,改征用为雇佣。刘希贤在山东做得效果不错,老百姓反响很好。”

  确实有可能,红薯推广的快,产量高,朝廷收到的税粮自然也就高了。

  朱厚照有不好的预感,“有不对的地方?是虚报?”

  “可陛下什么都没说。”

  写完之后他还吹了一下,接着交到杨一清手上,“这个口子都开给他了,坚决不能再有其他的借口了。这句话私下里带给,朕就不在奏疏里写了。”

  “嗯,那么他奏疏种说的请求呢?以免除部分税赋为饵,鼓励百姓更多种植。”

  “陛下。”

  杨一清从袖口里掏出来东西,“是保定府的事。陛下刚刚说顺天府的税粮在正德四年以后翻了两倍还多。可保定府前年是大幅增长,结果去年却稍有回落。”

  皇帝语气里含着笑意,显然是在调笑。

  朱厚照心中升起疑虑,所以抬起视线看了看杨一清,但这老家伙一点表情都没有。

  一个接一个,慢慢来,总归能把国家治理好。

  “其中两桩最为典型,臣已如实写明。不过具体取证,还需陛下吩咐锦衣卫。”

  “是否虚报,老臣尚不确定。不过,顺德、保定两府,有官员与当地豪族勾结,又开始侵占土地了。”

  朱厚照本来也觉得不错,不过他想到山东刘健正在做的事。

  朱厚照看他们没意见,便提笔了。

  “谢皇上。”

  你们再想想运输,运输五十万两银子和运输五百万石的粮食,哪个更方面,哪个更节省?这些都是为政之中可以改进的地方,不过眼下这样改法尚不合适,要等海贸每年输入的银两再积累的多些。朕今日先提一嘴,趁这段时间们也可以考虑考虑。”

  这些都是有奏疏呈上来,他看到的。

  朱厚照听到王鏊忽然开口,状若无意的问:“先生有话要说?”

  杨一清和王鏊也都还算轻松。

  “朕,记得这个事。不是因为盐河洪涝,朕免除了两个县的赋税吗?”

  “应该,还是看出来了。”

  杨一清意味深长的说:“没说吗?济之再想想。”

  “阁老,咱们就别卖关子了。”

  “好吧。老夫其实是听到了陛下在说,谁管你们怎么争?”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