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清是为政斗败北的失落,还是真的因为失去了这样一位好皇帝而伤情。

  他难过,因为不论现在多么后悔,不论他表现的多么如丧考妣,都已经晚了。

  癫王,也就是现在的镇疆王唐奕,是不会放过他的。

  一个王介甫怎么可能平息这场纷争,还有那道圣旨给那个疯子带来的怒气?

  唐奕辅政,代表着除了皇位没有换人,镇疆王一系等于赢得了一切。

  胜利之后,自然是瓜分胜利的果实,而他文彦博的下场,多半和王天真一样,就这么结束了。

  这不单单是为了唐奕的怒火,也是为了给很多人腾地方。

  比如贾子明。

  是的,一定是他。

  文彦博已经知道了答案,从老贾那傲然于众、目空一切的眼神里,他就知道,此一役这后,这朝堂之首的位置,将再一次回到老贾手里。

  那眼神里,有胜利之后的轻松,亦有蔑视对手的高傲。

  他难过。

  但是,纵使他难过,想到赵祯的好,想到老皇帝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还在为他们着想,还在为他们开脱,文扒皮纵使铁石心肠亦知冷暖,何况他还不算“没长心”。

  没有像王安石一样就此萎靡,文相公甚至来不及哀戚,更来不及为赵祯哭天抹泪,而是打算站好最后一班岗。

  就当是对先皇的一个‘交’待,对过往的一次忏悔吧!

  做为大宋宰相,文彦博第一个从恍惚之中回过神来,立刻当着文武百官、数十万城民的面,把赵祯拟好的遗诏当众宣读。

  宋制,皇帝膑天,依古礼仪葬,有严格的流程和步骤。

  从‘发哀’到入陵下葬,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规定,而这个宣读遗诏,就是礼制的第一步。

  太子赵曙即位,镇疆王唐奕辅政

  这是国本,是稳定的大前提,十分重要,比给赵祯治丧更重要。

  随后,范仲淹亲书发哀檄文,昭告天下。

  王德用、石进武、王守忠,亲自各领禁军巡防全城,左右厢营亦有大将坐镇,确保万无一失。

  翌日清晨。

  太子赵曙在百官见证之下,行登基大典。

  文彦博代百官上贺表,新帝先入明堂告慰天地,后临大庆殿受百官朝拜。

  礼成之后,新帝正式登基,尘埃落定,开封的戒严才算解除。

  新帝这才会诏令百官,着手先皇丧葬仪典。

  可是,到了这一步,卡住了,没想往下继续了

  为什么呢??

  因为唐奕!!

  赵祯的遗诏里可是说的很明白,赐唐奕镇疆王爵,辅理国政,且直至天年。

  也就是说,直唐奕死,他都是顾命大臣,没有还政皇帝这一说;

  也就是说,新皇赵曙说的话,根本就不算圣谕,仅供参考,屁用没有

  而真正拍板拿主意的,是唐奕!!

  但是,唐奕特么给赵祯守灵呢,今日新皇登基,他根本就没出现。

  这你让大伙儿怎么玩的转?

  要知道,先皇丧葬,流程是有严格礼制的。

  第一步宣遗诏,文彦博干完了。

  第二步发哀,范仲淹办了。

  随后新帝登基,没有他也就没有他了。

  可是,后面的

  说通俗一点儿,下一步就是得成立一个专‘门’督办治丧、灵驾指挥、建陵事宜的机构,也就是和后世的“治丧委员会”差不多。

  没错,是建陵机构,赵祯到现在连陵寝都还没有呢!

  概因北宋与历朝历代的皇室都不一样,别的朝代,皇帝只要一登基就开始给自己修陵墓,在位多少年,就修多少年。

  可是大宋,是皇帝殡天之后才开始修陵,从驾崩那一天开始算起,一直到下葬,整好七个月。

  也就是说,修陵的时间,最多七个月。

  这就是为什么历代皇陵属宋陵最寒酸,防盗最差的原因。

  一是治丧,朝廷非选派一批得力能臣不可胜任。

  因为将来撰定陵名、先皇谥号、庙号、告哀外国、大敛成服、赐遗留物、诸军赏给,这些大小事务皆由选派之人议定。

  二来建陵这事,是重中之重,更是马虎不得。

  一般来说,选派出来与太常寺一道治丧的“五常”必是新皇亲信的大臣不可。

  给先帝丧葬的同时,也是安抚臣心,表现新皇仁德的机会。

  可是,这个人选谁能定?又能定谁?

  唐奕不在,大伙儿都抓瞎了。

  别忘了,所谓太子党和癫王系之争,赵祯临死之前虽然给定了‘性’,但是现在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