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>

  左宗棠认为,“兵事方始,必先陕西接壤之平庆泾固一带,布置大兴屯政,然后进可战,退可守。”

  为此,左宗棠“一面派拨官军扼守董志原各要隘,一面办理兵屯民屯,庆阳合水宁州,次第经理。”

  具体的善后恢复办法,左宗棠提出了五款十条,大致是:

  第一,遴选官吏。

  左宗棠请求朝廷,“破除文法,遴访甘肃人员,署理庆阳府州县各篆,召辑流亡,计口散粮,以延喘息,以规久远。”

  第二,招徕难民。

  庆阳府已成空城,必须充实人口。人口从哪里来呢?左宗棠决定,将流亡在外的平庆籍难民招回原籍。

  这些难民,大多流入陕北,不少已经沦为土匪。招回原籍。既充实了庆阳府的人口。又解决了陕北的治安问题。

  还有。“陕北延安绥德地方,民人可免逼处之嫌,不起主客之衅。”

  第三,大兴屯垦。

  左宗棠规划的屯垦,分“兵屯”“民屯”。

  “择险隘为兵屯,统领营官主之;就堡寨为民屯,府州县主之,均因其地之所宜。”

  现在是冬季。规划妥当,来年一开春,即可“播种粟糜荞麦诸种,督课军民,日事锄垦。”

  第四,增设县丞。

  左宗棠批评朝廷,过往对甘肃的行政建置,太过忽略,并指出,这是造成回乱暴起之初。应对无力的重要原因。

  这是事实。朝廷收服了天山南北路拓土新疆之后,对于西北地区的注意力。主要是放在新疆和陕西的,二者之间的甘肃,确实被严重忽略了。当然,经略新拓之地,需要占用大量资源,此多难免彼少,平衡不易保持,也是原因之一。

  亡羊补牢,为时未晚。

  左宗棠指出,董志原“地居秦陇要膂,形势之重,自古已然”,可是,行政上,董志原却长期由安化宁州镇原三州县分辖,不但事权不一,而且因为同时处于三州县的边缘地带,自然而然,同为三州县所忽视。事实上,变成了一个“三不管”地带。

  左宗棠说,董志原“向未设官吏,钱粮词讼,一切经理乏人,民多不便,政教不行,奸宄藏匿,关系非小。”

  因此,他奏请朝廷,在安化县的建制内,增设县丞一名,名“董志县丞”,并定位“繁要之缺”,专门负责管理董志原。

  同时,请在董志原增设乡学训导一名,并将安化县原设学额十五名增至十八名,新增的三名,明文规定,归董志原所有,“俾资教化”。

  第五,禁罂粟,倡棉桑。

  关陇一带土地贫瘠,为补生计,民众素有种植罂粟的陋习。而既种罂粟,就不会不吸食鸦片。种植罂粟吸食鸦片,既是关陇贫困之因,又是致衰致乱之源。

  左宗棠到了西北后不久,写信给关卓凡,痛陈鸦片之害,“长毛捻回之劫,皆此毒酿成”,说一俟回乱靖定,他便要厉禁鸦片。

  关卓凡回信说:“关陇治法,必以禁断鸦片为第一要义。季翁谋国老成,洞悉根窍,弟感叹赞服!唯有刍荛之见,陈于君子之前:鸦片源于罂粟,欲禁断鸦片,必禁种罂粟。欲禁种罂粟,必先思一种可夺其利,然后民知非种罂粟始能得利者。”

  这个“可夺其利”的,就是棉桑。

  关卓凡说,“劝种草棉蚕桑,以其一年之计,胜于罂粟,民则因其而明取舍矣!若用峻法求速效,季翁军务倥偬,难免左右失机,以致滞碍不行。弟愚区区,季翁高明,当能鉴及!”

  关卓凡的建议,左宗棠几乎全部接受下来。只是桑蚕一项,虽然陇东自古就有养蚕的记录,但几千年水土变迁,已经不大找得到适合喂蚕的树种,新植的话,又缓不济急,就先放了下来,主力推广种棉。

  折子上面,另有办赈凿井植树,等等。

  洋洋洒洒数千言,关卓凡看完了,心中不由赞叹:左季高能打仗通经济知权变,体民瘼,果真是胸中大有丘壑的人物!

  左宗棠的这些条陈,招抚流亡屯垦禁种罂粟倡棉办赈等事体,他自己就可以做主,但是,遴选官吏和增设县丞两项,却是要先请朝廷允准的。

  左宗棠作为统兵大帅,收复失地之后,有权利自行委派州县官,事后向朝廷补个手续就是了,朝廷没有不准的。不过,这一次,左宗棠有特殊的要求——“破除文法,遴访甘肃人员,署理庆阳府州县各篆”。

  本地人不做本地官,这是基本的规矩。左宗棠这个要求,算是破例,所以,他必须事先申请。

  左宗棠的理由是,当地空缺的州县官太多,他夹袋中没那么多候选人——手下各级将领都得留着打仗。

  如果由户部一一从外地选调,一来缓不济急,二来,西北贫瘠,许多人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