者,此之所以不昌也;有之,请自嗣同始!”

  关卓凡认为,“流血”没错,但可怜的谭嗣同把话说反了,要流的,应该是反对变法者的血。

  为此,关卓凡甚至不排除发动一场规模适度的内战。

  至于“启发民智”什么的,根本缓不济急。宣传很重要,但以中国之现状,所谓宣传只能自上而下强行灌输,指望自下而上形成足以影响大局的舆论,完全与虎谋皮;民间自发的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宣传,死水微澜,一点用处都没有的。

  这些,都需要政治上的高度集权。

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,工业化一定会动中国最强大的一个阶级——地主和士绅阶级的奶酪的。

  两汉以来,这个阶级才是中国两千年来的真正的统治阶级,皇帝不过是他们的一个代言人。

  清朝后期,支持爱新觉罗家族为核心的满洲贵族集团的统治的主要力量,已经不是旗人,而是汉族的士绅和地主阶层。这一点,慈禧和恭王。是有清醒的认识的。

  当满清贵族集团可以代表汉族地主士绅利益,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就可以维持;一旦汉族士绅地主认为你不能代表我的利益,比如你弄个什么“皇族内阁”出来,爱新觉罗家就得下台滚蛋了。

  这个阶层,控制着资金、土地、劳动力,还有基层政权。

  工业化需要的,恰好是资金、土地、劳动力。另外。工业化是一种高度分工、有序组合的生产活动,必须通过基层政权,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动员和组织。

  你有的,我都想要。

  关卓凡自问没有能力将这个阶层连根拔起,如何控制、削弱、演化这个阶层,并在相当长时间内与之共存。是关卓凡今后面临的最大的挑战。

  这个“控制、削弱、演化”的过程再小心翼翼,也会引发激烈的反应和冲突,甚至战争。

  这一切,通通需要“高度集权”。

  欲行“高度集权”,关卓凡就必须先取得国家的最高权力。

  这条路上,其他的都好说,唯有一个障碍。或者说是“心理障碍”:慈禧。

  毕竟,她也算是“他的女人”。

  这个时候的慈禧,对国家来说,所作所为还是很正面的。

  简贤任能,支持汉员和洋务,能够控制住自己对于奢华享受的欲望。

  慈禧聪明天生,但囿于学识见闻,她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。她当然不可能成为商鞅和彼得大帝。但关卓凡认为,比之学识更丰、见闻更广的恭王和李鸿章,慈禧差不到哪去。至少,恭王和李鸿章等人需要的支持,她都给了。

  原时空慈禧的变化,发生在慈安暴崩、她成为唯一的太后、掌握了绝对权力之后。

  慈安暴崩,慈禧的嫌疑是很大的。但原因绝不会是传说中的什么慈安以咸丰生前“密诏”相迫。慈禧乃毒杀慈安。

  政治不是唱戏,皇帝临死前的责任是指定好接班人,做好接班的安排,没有更多的了。妄图介入自己死后多年才可能产生的最高权力争夺。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,也是严重的“越权”,是对后代皇权的严重侵犯。

  皇权发展到清朝,分际已经非常明确,皇帝会小心不越过应有的界限。咸丰又不是强势的皇帝,不可能做这种小说家言的荒唐事。

  关卓凡认为,原时空,安德海的死,才是逼迫慈禧萌动杀机的最重要原因。

  安德海出京,一定是得到慈禧的允许的。但安德海一离开慈禧的直接庇护,皇帝、恭王、地方督抚便行动起来,紧密配合,像宰一只鸭子那样,杀掉了安德海。

  其中,也能见到慈安若有若无的影子。

  事前,没有任何人跟慈禧打任何招呼。

  谁都知道,安德海是圣母皇太后最亲信的人。他再罪大恶极,招呼总要和圣母皇太后打一声吧?

  这个“圣母皇太后”,到底有多少份量呢?

  可以想见慈禧的震撼。

  她一定会把这件事看成某些人对自己的严重警告。如果自己不如某些人之意,如果某些人真的动了异样的心思,自己这个所谓的圣母皇太后,完全会被轻松地送入冷宫,甚至,可能有更加不堪言之事。

  原来,上有慈安,下有恭王,现在,多了一个皇帝,自己的亲生儿子,却和自己怎么都不对付。

  这几个,眼看着都成了自己的敌人。

  怎么能够不寒而栗?

  彻底消灭落入那种可怕下场的可能性的唯一办法,就是自己掌握最高的、绝对的权力。

  这个权力在哪里?在慈安那里。

  那么,怎么拿过来呢?

  太简单了。

  关卓-->>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