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乱清》 第七十七章 破口大骂的皇太后?是……(2/2)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
"gc1" class="gcontent1">

  接下来的事儿,比较有趣。

  因为慈禧病重,无法视事,于是两宫皇太后商量,找几个亲贵重臣“帮着看折子”,名单出来之后,其中一人,大跌吃瓜群众的眼镜——潘祖荫。

  所谓“亲贵重臣”,指的是恭王、醇王这个级别的亲贵以及几位军机大臣,潘祖荫不过一个刑部尚书,正常情况下,并没有“与闻机密”的资格。

  潘祖荫是以南书房代表的名义,出现在这份名单中的。

  不管怎么说,被狗血淋头之后,潘伯寅的“帘眷”,非但没“衰”,反倒还上去了?

  嘿。

  不过,事情并没有得到解决。

  刑部坚持己见——“八大圣人”扔出话来,太后要杀护军,自己下懿旨好了,俺们只能维持原议,无法枉法改判;慈禧呢,坚决不肯“自己下懿旨”,一定要走刑部的程序,双方就这么僵住了。

  事情迁延数月,最后,在慈禧病情好转、听得进话的情形下,“清流”发力,陈宝琛、张之洞上折,婉转进言,替圣母皇太后剖析利弊,慈禧最终回心转意,同意了刑部的判决,“不必加重”。

  嗯,有的时候,“清流”还是能起到些正面作用的。

  哦,对了,办理“午门护军殴打太监”一案的刑部“八大圣人”,为首的一位,叫做刚毅。

  这个名字,想来各位书友都很熟悉的了,对,就是在慈禧晚年,备受信用,不遗余力替义和拳“转正”,终于惹出辛丑大乱的那个刚毅。

  历史之吊诡和讽刺,令人尴尬而感慨。

  不说这个了。

  从丁宝桢、潘祖荫、刚毅的际遇,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,了解到以下事实的原因:何以曾国藩、左宗棠、李鸿章以下无数人杰,皆对慈安、慈禧这两个女人——尤其是慈禧,俯首帖耳,死心塌地?

  让我们来简单的数一数这两个女人取得的成绩:

  第一,敉平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的农民起义——还不止,过后,国势非但没有如之前的历朝历代那样,一跌到底,反而掉头向上,出现了实实在在的“中兴”。

  考诸二十四史,将中国的大一统王朝都扒拉出来,我们会发现,这是唯一的一次。

  第二,不管您承认还是不承认,以下都是事实——中国这艘体量无比巨大的三千年航船,在这两个女人手里,开始了无比艰难的掉头转向,中国这艘大船,能够走到今天,乘风破浪,高歌猛进,伊始于一百五十年前那四只芊芊素手的吃力的转舵。

  再让我们来看一看,这两个女人,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,取得以上的成绩的?

  第一,慈安、慈禧拥有的“最高统治权”,其实是打了很大折扣的“最高统治权”,其中只有决策权,没有办事权,而且,这个决策权,也是打了很大折扣的——她们的决策权是被动的,不是主动的——就是说,必得拥有办事权的人将折子递了上来,她们才能够决定取舍增减,她们自己,是很难主动推行自己心仪的政策的。

  还有,她们也很难主动和外界接触、沟通。

  这种情况下,上位者如果要做出正确的决策,就必须拥有异乎寻常的洞察力、判断力。

  幸运的是,这两个女人——至少其中的一个女人——居然拥有这样子的能力。

  第二,和关卓凡、恭王不同,无论原时空,还是本时空,慈安、慈禧两个,都是没有自己的“班底”的,她们的“最高统治权”的行使,主要依靠两点:—,不偏不倚,公正无私;二,极其高超的平衡技巧。

  原时空,“班底”这个事儿,直到执政的中后期,慈禧才开始改弦更张,才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诸如荣禄之类的“自己人”。

  总之,这两个女人,以法律基础非常不牢靠、还打了很大折扣的“最高统治权”,做到了大多数、甚至绝大多数拥有完整皇权的男性皇帝都做不到的事情。

  她们的威望从何而来?就是从此而来——勤勉、明断、公正、无私,以及超迈前人的巨大功绩。

  以上,基本是原时空的情形,本时空呢?

  原时空、本时空,具体的情形,有很大的差异,但单就两宫皇太后的威望而言,却并无本质不同。

  某些方面,甚至犹有过之。

  *

  

  

  Ps:书友们,我是青玉狮子,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,支持小说下载、听书、零广告、多种阅读模式。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: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!

  

  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